燃文小说 > 烟云盛唐 >烟云盛唐

第一章 凤临神宫

唐睿宗载初元年(公元690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洛阳白马寺。

寺院里,闹哄哄数十颗秃头在夕阳的光辉下晃来晃去。他们是正在集结的一群僧人,各自腰里悬着佩刀,牵着马。

从里面走出来一个身披锦蓝袈裟年逾五旬的僧人,这僧人身材极其的高大魁梧,样貌虽然端正,却让人感觉不出一丝佛门弟子的该有的那种恬淡端庄的气度,一副高傲凛然,唯我独尊的霸道样子。他便是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因为深得武则天宠幸,所以被封做了辅国大将军鄂国公。

薛怀义走近一个面貌廋削,身体强壮的年轻僧人,拍着他的肩头,说道:“法明。这事不要声张,要快去快回,千万记住是潍县张记风筝铺。”

那叫法明的僧人从小跟一个老拳师练过,所以有些武功底子,再加上读过些诗书有惯会巴结奉承所以深得薛怀义信任,只见他一脸的肃然,道:“放心把师父,这点小事何足挂齿。其实师父,徒儿我觉得带五七个人就够了,何需这么多人马。”

薛怀义道:“人多好照应,什么事都要防个意外。好了,你们出发吧。”

法明答应一声,向身后一招手,一众五十名僧人分别扳鞍上马,只听一阵马嘶之声,鱼贯涌出了寺门。

连法明在内的五十名僧人纵马上了街市,不消多少时间便到了西门。那守门的的军士一看这群来势汹汹的僧兵,便知是薛怀义的僧徒,没一个敢问的。法明一伙昂然出了西门,取官道直奔山东潍县。

夜色已渐渐笼罩大地,官道上没一个行人,除了这一队呼啸而过的马队。月光映着他们的秃头,似也可以作为夜行照明之用。

洛阳离潍县顶多也就百十里路。法明一伙马不停蹄,骤马奔驰。终于在三更时分赶到了潍县城外。此时的潍县城门紧闭,尚在沉睡之中。借着城楼上依稀的灯笼亮光,可以看见两个军校正在那里斜靠着城垛饮酒。

寂静的夜里,这五十人的马队动静显得出奇的大。那两个军士耳边突然听得隆隆作响逼近城下,吓得一激灵,连忙扶着城垛向下张望。但见一队人马,月光照着秃头反射出一片怪异的光,令人感觉十分奇怪。

法明眼尖,早已瞧见了城上的两名军士,他一挥马鞭止住队伍,随后朗声向城上说道:“城上的守卫听着,现有辅国大将军薛大人的手谕在此,速速将城门打开。”

那两名军校都是年纪轻轻,上个月才穿了这身号衣,衣帽都是旧的,不是大就是小还不合适。哪里晓得什么薛怀义是何许人也。又见这群人虽然气势汹汹,隐约却是一群和尚,便心里有些没好气。其中一个吆喝道:“你们是哪里来的贼和尚,赶紧滚的远一些,不然一会儿把你们全都射成刺猬!”

法明一看城上这两傻瓜什么都不懂,哪有闲心跟他们纠缠,从腰里挎的一个皮囊之中顺手抽出一支飞镖,手一扬便射向了城楼。只听得哎呦一声,刚才喊话的那个军士正好被射中了咽喉,仰面栽倒。另一个军士回头一看,只见同伴躺在地上浑身抽个不住,脖颈处插着一个明晃晃的飞镖,鲜血汩汩涌出,登时便吓破了胆,整个人一下就瘫了下去。片刻回过神来,便一边喊着“贼人来了,大事不好”一边向校尉的住处连滚带爬的跑去。

校尉正在熟睡,被一阵捶门声惊醒,心里兀自有些光火,开门一看原来是新来的军卒尤五,且神情慌乱之极,不等他问,尤五便把方才之事语无伦次的作了汇报。他听了之后,顿时感觉事态有些严重了。这校尉姓牛,当了十几年的差才混上这么个从九品的武官,自然不像那两个新丁一般的孤陋寡闻。虽然这个尤五说得有些不清不楚,但他还是听出了一些端倪,心想普通的贼人定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说不定真的有些什么来头,没准真是那个到处传闻的薛怀义。想到这里,他赶紧胡乱的穿好衣服,叫一声“来人,备马”,便往外走,手下军卒仓惶的牵出马来,牛校尉上了马便直奔县衙而去。

县令姓罗亦正在酣睡,被叫醒后听说此事,凭着职业的敏感,觉得不可大意,万一真是那个薛某人的手下,自己一个怠慢的话,丢纱帽事小,吃饭的家伙保不住那可就是大事了。罗县令立刻和牛校尉一起带着二十多名衣冠不整的军卒急急忙忙赶到城门,登上城楼。二人往城下一看,果然下面有数十名和尚俱都骑着马。

牛校尉小声对罗县令说道:“罗大人,我听说那薛怀义有僧兵上千,莫非真的就是他的人?”

罗县令道:“待我问他一问。”随即向城下喊道:“你们是哪里来的人马,因何要此时进城?”

法明一见罗县令那身衣裳,便知是县令,他道:“城上的人听着,现有辅国大将军薛怀义大人的手谕在此,速速打开城门。”

罗县令这个官是用钱买来的,他虽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却也在官场里滚了好几年,直觉告诉他,这伙人定有来头,于是他果断下达了开门的命令。牛校尉立刻带着人奔下城楼,抽去门闩,打开了城门。

法明一见城门打开,便率众进了城,在城门洞子里就碰到了慌慌张张赶出来的罗县令。法明将手谕向罗县令丢了过去。罗县令手忙脚乱接住,借着灯笼一看,头上立时冒出了冷汗,立马陪笑道:“下官不知是法明大人,怠慢之处还望不要见怪。”

法明一心急着要办事,便道:“你们这里可有个张记风筝铺吗?”

罗县令道:“有,不知大人问这做什么?”

法明道:“这张记风筝铺的掌柜是人称‘纸鸢王’的张海忠吗?”

罗县令道:“是啊。”

法明道:“薛大人要我来请这位张海忠去洛阳一趟,有要紧的活计要做,你赶紧引我前去找他。”

罗县令一听原来是这事啊,神经立刻松弛了下来,他说道:“这种区区小事何劳大人您费心,请大人先到县里歇歇,这事由下官去办就好了。”

法明道:“事情紧急,县衙我就不去了,我就在此地等候,你只需将张海忠带到这里就行了。”

罗县令道:“那下官立刻就去将张海忠带来。”说罢便同牛校尉领人去了。这里法明一伙等了约莫有半个时辰,才远远瞧见人马杂沓,罗县令一群人回转来了。

与县令并马而行的便是“纸鸢王”张海忠,他并不知道要他去洛阳做什么,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过他寻思自己一个手工艺人,能叫去做什么呢?无非是做风筝吗,所以心里倒也不是十分的慌张,略安顿了一下家里人,便随着罗县令来了。

罗县令指着张海忠对法明说道:“法明大人,这位就是潍县出名的‘纸鸢王’张海忠。”

法明一看人已带到,便说道:“张海忠,薛大人有要紧的活计要你做,你现在就跟我们走吧。”说罢便向罗县令告辞,带着张海忠出城而去,上了官道直奔洛阳。

罗县令望着马队渐行渐远,这才松了一口气,对左右说道:“去把上面那个抬下来吧,跟他的家人说有贼人夜袭县城,他在与贼人奋战中不幸被杀了,明儿给他们家送去五两银子叫把他好生安葬了吧。”他叹一口气又道:“这没来由把命也给搭进去了,算是怎么一回事吗。”

薛怀义之所以兴师动众去找“纸鸢王”张海忠,其目的就是要他做一只巨大的凤凰风筝。这件事之所以搞得这么神秘,是因为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一只风筝,而是要导演一出闹剧,人为地制造出一种罕见的祥瑞之兆。因为武则天即将要称帝,需要天降吉兆来加以配合。

第二天午后,五十名僧兵带着张海忠进了洛阳城,一路径奔白马寺而来。

薛怀义见到张海忠,便立即把自己的设想告诉了他。按照薛怀义的意思,这只凤凰至少也要有三丈长,身上的翎羽能够随风摆动,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逼真。

张海忠是干什么的?出身风筝世家,做了一辈子的风筝,做风筝对他来说还不是如家常便饭一样简单。况且这真凤凰谁也没见过,所谓逼真其实是无稽之谈,所以他认为这只是一项极简单的任务,便不假思索一口应承了下来。

薛怀义在问清楚所需材料后,便命僧徒立即分头去采买。张海忠的工作很快便开始了。张海忠有个习惯,只要是做一件东西,那就是日以继夜,直到完成了为止,一门心思操在做风筝上面,仿佛时间是静止了一般。这可苦了跟着他打下手的那些僧徒,三天三夜下来,全都是哈欠连天叫苦不迭。

凤凰风筝做成了。薛怀义看了后是大加赞赏,十分的满意,赏了张海忠五十两银子,打发他走人。张海忠二话不说,揣了银子就走。他很清楚,给这些人干活,绝对是一个字不要多问,弄不好银子没有,命还得搭上。

晚上,宫中的太监来到寺中,传话给薛怀义说武则天召他进宫去做超度法事,其实就是叫薛怀义入宫陪她睡觉好尽枕席之欢,假言托辞是做什么超度祖宗的法事。

薛怀义当即命人抬了凤凰风筝随他入宫。见了武则天,让她看了那只风筝,并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武则天听后心中大悦,叫把这只风筝预先放在明堂之中。这个明堂是武则天花费了数百亿银钱修建的,气势宏伟,极尽奢华,又叫做万象神宫。每逢祭祀大典之日便要在此接受百官以及四夷的朝贺。自己当然是风光无限,其实都是劳民伤财,百姓遭殃。

有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叫做饕餮,极为贪吃,不管是江河土石都要一概吃下,永远没有饱足之时。人的欲望何尝不是如此。已经实际上掌控了朝廷的武则天,还嫌不过瘾,竟然想起来要做中国的第一个女皇帝。虽说打着为妇女翻身的旗号,做的事却没有哪一件是为了妇女,反而死在他手里的女人偏偏还不少。为着登基这事,她可没少跟一班信臣合计。那只凤凰风筝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件道具而已,不过她和那些须眉皇帝没什么两样,对这些细枝末节相当的看重。

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一大早,薛怀义便同几个善放风筝的僧徒去了明堂,单等着景阳钟响早朝之时,他们便放起了风筝。今儿这个天还真是带劲,薄薄的有一层雾,还有点冷飕飕的风。这凤凰风筝就借着这股风忽忽悠悠越飞越高,随风起舞,朦朦胧胧中不细看的话,还真像只彩凤。薛怀义赶紧跑到朝堂之上,禀报说是明堂之上出现天大的祥瑞之兆,凤凰来仪了。

这可了不得。武则天立即率文武百官前往明堂,并传旨叫宫中所有的人都要去看那明堂之上的凤凰来仪。

一时之间,文武百官,太监宫女都辏集于明堂周围,当然也包括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和他的几个嫔妃。其实假的东西就算是在逼真也不可能瞒过所有人的耳目。可是偏偏没有人提出质疑。文臣武将,无论老少,统都是盛赞不已。正所谓三人成虎不由你不信。而且这只假凤凰还真的是引来了一群鸟雀,聚在它的周围一起飞舞。

不过,事无绝对,在这一片哄闹声中,偏偏就传出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一个垂髫小童仰着粉嘟嘟的小脸说道:“怎么都说是凤凰呢?那明明就是个风筝吗。”他旁边的女人听见这话,赶紧弯腰用手掩住了那男孩的嘴,说道:“三郎不可胡说。”

这个三郎就是李隆基,李旦的儿子武则天的孙子,此时的他仅仅只有五六岁而已。因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三,所以叫做三郎。伸手掩他嘴的是他的母亲窦氏。李隆基嘴被母亲堵上,却还是有些不服气,他说道:“难道连母亲都看不出吗?”

窦氏一看童言无忌,实在没法,便低声对李隆基说道:“三郎再要胡说,回去罚你抄《千字文》十遍。”

哪个小孩子不怕抄书,小小的李隆基立时闭了嘴不再言语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奋斗在盛唐再续盛唐盛唐入侵中世纪网游之盛唐盛唐权奸盛唐极品纨绔盛唐风华吃鸡从选择开始因为害怕妖魔就选择修炼了诸天人物附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