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德昭大宋 >德昭大宋

149、又一年中秋(下)

夜色降临。

如去年此时一般,群臣依次入宫,来到了设宴的集英殿中。

相较于去年的中秋宴,今年的宴会气氛明显要放松了许多。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次宴席上武将的比例要比文臣少了太多,在周遭人都一副文质彬彬的仪态的时候,那些少数派的武将們自然也不好太过于放肆了。

这其中缘由也不知道是因为大批将领们都还在蜀地未归,又或者是赵匡胤的有意安排。

这也就造成了整个宴会的节奏都基本掌握在了文臣们的手中,就连赵匡胤也没有像去年一样上台展露身手, 而是端坐高堂,沉稳的如同寺庙中的神明一般。

谁都知道,这是赵匡胤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外征将毕,接下来赵匡胤就要专修内政了。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大宋朝堂的舞台将会由文官们唱主角。

所以出席的赵普、窦仪等人一个个脸上都是容光焕发的模样,他们一会儿谈经论义,一会儿又是吟诗作对的,念着一堆赵德昭听不明白的文言文。

赵德昭看着眼前这副场景,觉得或许这才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古人夜宴。

至于去年那种全武行,真的是会让他们感觉污了眼的。

正餐开始之前,还有一个非常规的项目要举行,那就是赵光义儿子的百日仪式。

一身盛装的赵符氏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小孩在众人面前亮了个相。

虽然这个孩子并非赵符氏所出,但是作为赵光义的长子,这个孩子名义上还是要叫赵符氏为母亲的。

像是这种正式场合,出面的也只能是赵光义的正妻赵符氏,而非生母李夫人。

在众人面前亮过相之后, 孩子就在赵符氏的手中换上了一件由大量碎布片拼起来的衣服, 喂了一口看着怪怪的面糊糊。

这就是所谓的百家衣、百家饭了。

吃了百家饭,穿上百家衣, 也就意味着属于这个孩子的时间差不多该结束了, 赵符氏抱起孩子就准备带回后殿。

这时候,端坐的赵匡胤站了起来,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赵符氏的脚步也跟着停了下来。

赵匡胤挥挥手,示意赵符氏将孩子送到他手上。

抱着孩子逗弄了片刻之后,赵匡胤笑道:

“这小家伙看着就是个有福气的。左右今夜我大宋的俊杰人物都在这里了,便请诸位为他起个名字吧。”

这下子,众人都是互相看了看,没人做声了。

名字这个东西,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非父母君师这种亲密关系的可不能给别人起名字。

现在赵匡胤让他们给赵光义的儿子起名字,不单单是对他们文才的考验,也是在给这个孩子找一位座师。

晋王长子座师,最起码也得是个翰林学士,真正有资格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罢了。

所以很多自认资辈不足的,都是很聪明的保持着沉默,看着最前面的那几位大佬人物。

赵德昭扫视了一番,不管是窦仪还是陶谷都没有说话的意思,很明显他们都不想要这个名头。

他们两个一个是赵德昭的老师, 一个是赵德芳的老师,确实不太适合去和别人争这个位置了。

就在中书舍人李肪准备说话的时候,一个谁都没预料到的人物站了起来。

那是赵普。

看到赵普起身,赵匡胤也是有些许的惊讶,旁边的赵光义则是一脸喜色。

有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盛名的赵普可以说是许多人想要求教拜师的对象。

当初赵匡胤都想过让赵普给自己孩子当老师的,但是被赵普以事务繁忙为由拒绝了。

在赵普自去年开始独自担任宰相之后,想要拜师的人就更多了。

而今天,赵普竟然有了要当自己儿子座师的意向,这真的是让赵光义喜出望外了。

赵匡胤开口道:

“赵相看样子是想了个不错的名字了?”

赵普低头道:

“不敢当,但臣确实有个名字,觉得颇为适合。”

“哦,那赵相便说说吧。”

赵普一点头,说道:

“元佐。不知官家意下如何?”

“元佐,赵元佐。”

赵匡胤念叨了一下这个名字以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原本按照赵家的族谱,赵光义的这个儿子应该是和赵德昭赵德芳一样的德字辈。

但是现在的赵匡胤成为了大宋的开国之君,赵光义为了避讳都把名字里的“匡”改成了“光”。

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得要经历换一个皇帝改一次名字的尴尬,赵光义也就只能给自己的子孙们重新排辈。

第一个字辈自然就是作为初始的“元”字。

元佐,意为僚佐之首。

这个名字里头所蕴含的意味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若有所思。

不少人互相看了看对方,他们都察觉出来了,赵相这番举动不像是在向晋王示好。

更像是在劝谏。

不过赵光义本人恍若对此并不在意的样子,依旧是一脸的喜气洋洋。

就这样,赵元佐这个名字就这么被定了下来,宴会上属于他的时间也就此结束了。

随后,宴会上的众人变开始继续舞文弄墨,一片风流翩翩。

赵德昭看着一群人东拼西凑的,倒还是弄出了几首朗朗上口的诗词来,然后都被论资排辈的安插到了几位大佬的头上。

透过这些诗词,赵德昭看到了这群文人背后错综复杂的纽带关系。

于是赵德昭便想到了自己的便宜师父陶谷。

刚才看到小元佐身上百家衣的时候,赵德昭便有了一个模糊的想法,他觉得这件事应该挺适合自己这个便宜师父的。

赵德昭站起身,在不少人的注视下走到了陶谷身边,引来一些窃窃私语。

要知道陶谷这个家伙在大宋朝廷的名声就不怎么样,现在赵德昭的名声也是臭大街级别的。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在这一场宴席上面,不管是赵德昭还是陶谷的身边,都是清净得很,没什么人去打招呼。

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对师徒倒是绝配了。

看着赵德昭过来,陶谷笑了笑,他可不像那些愚民一样会相信外面的流言,甚至于他都猜出了一些事情的真相。

陶谷问道:

“怎么,德昭可是有什么事情来找为师吗?”

赵德昭点头道:

“确实。”

“德昭直说便是,是不是需要为师帮你招募几个幕僚?为师还是有些人脉关系的,手头上也有些你能拿出手的人物。”

赵德昭愣了一下,他倒是真没想到这茬,不过既然陶谷提出来了,赵德昭自然也不会拒绝。

“先谢谢师父了,不过我想说的倒不是这件事。”

陶谷有些疑惑的问道:

“哦,那德昭你还有什么事?”

赵德昭盯着陶谷,认真的说道:

“师父,不知道你介不介意,自己的名声再差一点?”

陶谷被问的愣住了,反问道:

“德昭这是什么意思?”

赵德昭解释道:

“师父,我之前护送孟昶一路进京,听说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说孟昶准备重修武则天所编撰的《姓氏录》,想要把它编的更加通俗易懂一些。”

陶谷来了兴趣,说道:

“以孟昶之文才,想要做成此事,应该不难,只可惜…”

后面的话陶谷没说,但是里面的意思赵德昭能懂。

赵德昭点头道:

“师父,此事孟昶虽然没做成,但是想法是不错的,而且孟昶还曾和我提起过开篇的几句,我觉得师父你可以以这开篇几句为范,试着将这新《姓氏录》给编撰出来。”

陶谷略做思索便点头道:

“那德昭便于我说一说那残句,我且听一听。”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赵德昭这话一出口,陶谷就愣住了,呆呆的看着赵德昭,眼神里面是大大的疑惑。

这能是孟昶写出来的?

他也明白了赵德昭所说的名声更差是什么意思了。

重修《姓氏录》便是要对天下世家重新排序,这名次可是有大讲究的,很容易就会得罪人。

更别说赵德昭这还把找排在了第一位,这简直就是光明正大的自卖自夸了。

是的,陶谷压根不信这是孟昶写出来的。

赵德昭依旧定定的看着陶谷,里面的意思很明显。

我说是,那就是。

要不是赵德昭就记得这么一句,他都想把《百家姓》直接写出来交给陶谷了。

反正孟昶已经死了,他总不会反驳我。

有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私人背锅,赵德昭觉得自己可以玩一玩文学方面的东西了。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陶谷明白了赵德昭的意思,他端着酒杯的手不停的握紧又松开。

最后,陶谷又念了几遍“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后,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对着赵德昭说道:

“算了,反正你我师徒的名声已经这么差了,再差也就那样了。”

赵德昭笑了笑,说道:

“此时做成,师父必定会青史留名了。”

“只怕留下的都是骂名了哦。”

陶谷自嘲了一句,便自顾自的喝起酒来了。

达成了目的的赵德昭也没有继续停留,转身回了自己的座位。

赵德昭之所以要把《百家姓》搞出来,为的就是能让自己的便宜师父能够在朝堂上站的更稳一些。

自己这就要离开开封,朝堂上有个能帮自己的人看着点,总是要好一些的。

赵德昭虽然知道赵匡胤非常英明,但是山高路远、时间漫长的,谁敢保证会不会有什么意料之外的变化。

朝堂上能有一个帮自己看着点,终归是要好一些的。

相关推荐:天地任我行之一血手武圣魔门武圣大夏镇守使别走,借我buff塔防:我的天赋强无敌女皇陛下请饶命!我,一棵小草,开局捡到诛仙剑刑侦先锋队我在大唐开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