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名人诗传 >名人诗传

杨振宁谈长寿秘诀

杨振宁谈长寿秘诀

诗为心声,点赞环球名人,请看《科学大师杨振宁》:

公元一九二二年

合肥四街四古巷

杨家喜得长子甜

圆头大脑好模样

父在怀宁取振宁

出国留学子靠娘

相依为命母育婴

教子识字严要求

立德立志母爱情

杨父归国厦大留

小学读书在厦门

课堂国文数学修

受聘清华北平奔

清华园里八年整

成志崇德教育忱

正确教育人格圣

少年振宁有异稟

日后科学成就盛

日寇侵华威风凛

战乱校迁到昆明

报考西南联大进

灿烂师资育精英

六年本科研究生

培养英才杨振宁

识见精到功底增

攻学物理智超凡

考取留美公费生

远渡重洋寻师难

寻找费米费心机

巧遇教授文裕安

芝加哥大见费米

研究风格偏爱之

言传身教学业喜

博士论文请导师

特勒教授指导杨

获得博士学位吉

名师名校出栋梁

普林斯顿研究所

奥本海默接受杨

理论研究出成果

杨-密耳斯规范场

光辉灿烂新杰作

卓有成效合作畅

杨振宁与李政道

共获诺贝尔物理奖

登上讲台来介绍

在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守恒已失效

组织实验吴健雄

结果证实结论妙

重大发现获成功

异国偶遇福星照

当年学生杜致礼

餐馆相逢姻缘好

全家搬到石溪喜

明智跳出象牙塔

石溪分校育桃李

日内瓦三次见老爸

有生应感国恩宏

血浓于水知心话

回国访问情独钟

多次会见周总理

见到主席毛澤东

促进交流尽全力

全美华协当主席

铺路搭桥谋大计

不辞辛苦奔波急

为了中国谋发展

光辉脚步留足迹

赤子之心金灿灿

一代大师杨振宁

科学精神代代传

95岁的杨振宁上网络直播了。

5月11日,当他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主持人走在清华大学科学馆的楼道里时,杨振宁颇有兴致地尽地主之谊,他介绍道:“这个楼是1918年改建成的,现在99年了。”

0世纪0年代,儿时的杨振宁经常来这栋楼找在此办公的父亲。他的父亲杨武之彼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

直播弹幕上,不停有网友兴奋地表示看到了闻名于世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杨振宁都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振宁和合作者李政道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杨振宁-米尔斯非阿贝尔规范场”则被公认为杨振宁的“最高学术成就”。

作为0世纪科学大师,杨振宁已经走过近一世纪的时间跨度。0世纪末,受清华大学邀请,杨振宁回到中国,帮助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重回儿时的清华园,杨振宁说,对他特别的一点是,“我把很多年以前的感受,跟今天我所看到的事情,不可避免的是经常有个对比。而这里头酸甜苦辣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清楚的。”

每次走到清华园的旧体育馆附近,他就会想起,当时那里每年会召开北京市大学生体育运动会,人山人海,而包括他在内的清华园小孩就会组成啦啦队,给清华的运动员加油。

又比如,在那个电影还是新事物的年代,他会去清华的大礼堂观看每礼拜六晚上的电影。甚至,他如今还能回忆出看到的第一场电影是在199年10月,尽管不记得了电影名字,但能说出电影的主要梗概,乃至具体的电影画面。

直播间里,有网友留言向杨振宁提问说,已经95岁的他在直播中看起来身体特别棒,思维敏捷,记忆力好,有什么秘诀?

杨振宁笑笑说“没有秘诀”,随之又条理清晰地列举可能的秘诀是什么。“我想秘诀是第一我基因很好。”杨振宁透露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有糖尿病,但母亲没有糖尿病的基因,所以他和兄弟姊妹四人免于糖尿病,身体都还可以。

“第二,我想我的经历也是很幸运的。在西南联大那时候虽然很清苦,但基本没有要饿肚子。后来到了美国,物质条件很好。”杨振宁说:“另外还有一个是受到现代科学的影响。我在75岁时得了轻度的心肌梗塞,在美国做了心脏搭桥,做得很成功,现在又0年了,心脏还非常好。”

“所以我跟翁帆说,我准备活到100岁。”杨振宁说。

相关报道

杨振宁:美国教育绝对没有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人民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今天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在线直播。他不仅回忆师友和人生道路,还畅谈中美教育、高校职称评定、诺奖等诸多热门话题。杨先生有哪些精彩观点?一起来看。

1、年轻人要对今天中国的成功有更深的历史的认识

我今年95岁了,亲身经过落后的状态,后来又了解到中国人怎么被外国人欺负、怎么被外国人看不起,这个经验都深深地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烙印。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个经验,这一方面对他们来说是很幸运,可是从长远讲起来,使得他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够深刻。

、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我觉得整个中国目前的家长也好,教育家也好,也可以说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觉得美国的中小学好。我再三讲过,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比如80分的学生,如果能够考进中国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那么在这个学校念四年,得了学士学位,再可能的话送到美国去念研究生,这是一生最容易接近成功的。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后来本科教育、两年硕士教育都是在西南联大,这个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把中学生送去美国教育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美国整个的社会是一个放纵的社会,它的好处是他容易促进一个人个性的发展,可是走得太极端了。一个中学生到美国,不管他进哪一个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年轻人受了这些同学的影响,可能堕落,而且这个堕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来的事情,这种危险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国父母没有想到的。我认为对于多半的学生,比如90分以下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好的,他可以使得这些小孩成才,将来做一个有用处的人。美国太放任,有没有好处呢?有,非常聪明的,90分以上的小孩在美国占便宜,为什么呢?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他自己就都可以吸收进去,所以他就海阔天空,他的发展,尤其最聪明的人在美国容易发展。

4、中国今天特别需要拔尖的人

中国今天到了这个程度,特别需要拔尖的人。我想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政府的鼓励,也可能有一些措施,能够使得以后二十年中国在这方面教育体制做得更好一点。

5、我国高校职称评定制度要完善

高校的职称评比我想是必须要有的,怎么样一个评比制度,才使得(学术不端)这些错误,甚至滑稽的现象不再发生,这是需要整个社会研究的。

6、中国到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的频率

我们从长远的历史观点来看,日本第一个诺贝尔奖是汤川秀树得到的。从他开始工作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到1世纪开始,中间大概70年,这70年内日本在诺贝尔奖上屡屡有收获。中国第一个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科技研究是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是1970年后做出来的。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向后推70年是040年,所以根据这个逻辑,中国到040年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现在日本得诺贝尔奖的频率。

7、屠呦呦得奖的历史值得写一本书

她所做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地方,不像很多西方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一个人突然搞出一个东西,她有一个巨大的团队。换句话说,就是得诺贝尔奖的成功不是一条路,而是有不同的路径,有不同成功的方式,我想这个成功的方式与社会的背景,与教育背景都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到,这一点对于促进中国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

8、我不是反对中国做加速器,而是现在不要做

因为中国现在GDP非常高,达到11万亿美金,这个数目极大,可是中国人口多,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比不上一些国家。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还有不少需要解决,要造这么大的机器,又没有立刻看得清楚的作用,这完全是不明智的。我的看法是,等中国收入达到美国的程度,那个时候再讨论这事情也不迟。

9、文科学生可以多看看科学家的传记

对于文科的学生,我有一个建议并想了很多年。我近年来喜欢看传记,尤其是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写法是跟中国传统的写史记的办法是不一样的,因为从这个里头可以对于这个人的生平,对于他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多一些了解,中国这方面完全没发展出来。

10、我很高兴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中国科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旗手,所以我很高兴,能够正式变成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当然可惜我现在已经不能做真正的前沿的工作了。不过我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关于我这一生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给中国年轻的科学家,这个还是有点用处的。(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地藏之重启封神风水大相士设计男朋友末世之黑暗符咒师哥就是传奇迷心记——出版名 宫重生之清爽人生御兽:我的兽宠可以无限加点美女博士小娇妻我和大明星成为室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