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90年的青春 >90年的青春

思考,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有时候为一件小事,有时候是一道题,有时候甚至是整个人生。我今天所思考的是我在书中到底学到了什么。古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这两句对于古人来说是很实用的,对于当今现在人来说似乎过于飘渺。但是,古云又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似乎成了怀才不遇,或者是对战争时感到自己的渺小所造成的。古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这无疑是思考得出的结果。至于书中能学到什么,我想每个人是一样的。

我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碰过书了,一个月?两个月?到底多久我也记不清了。因为我再决定放下它们之前,我在思考,我在思考“到底我在书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我想在书中学到什么?见到什么?”答案似乎都只是枉然,或者根本就是模糊不清。所以,我在很久之前就放下了正在阅读“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亲和力},以及同时看的{泰戈尔诗集}如果你现在让我说书上面的内容,我大概是什么都说不上来的。为此,我是无比欣喜的,但又同时感到迷惑。

我欣喜的是,我还是没有只为看故事而看书,我迷惑的是,既然没有在看故事,那么我看到了什么?或者说“到底哪些引起了我的兴趣呢?”这仍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而泰戈尔的诗集我却看的更少了,因为我发现,当我读着他的每个字或者每个句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来,想那些由字而产生的画面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品味着,感受着。结果却让人哑然。因为我的确无法写照他当时的景象和心理!大部分读过的诗,也只是似懂非懂的读着。因为在读他们时,我的一半心思用来体会,一半心思用来想象了,我实在是,无法看到他们是怎么把那些黑色字体写在上面的,但是,我却感受到了那些字体的存在。所以,我看过去,基本就会直接忘记。这点,也是很让我想不明白的事情,因为就我本人来说“我的记忆是很强的。”人与人之间似乎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而这些却又让我得不出任何的理由解释。

那么,我看这些书到底是学到了什么呢?是写法?是思想?还是一无所获。就如同前几年我是那么的喜欢小四的作品,而现在我又那么的讨厌。小时代的第一本看完后,当我接着在看第二本的时候,我看了一半便仍在了书店。我记得当时我还是在重庆杨家坪步行街的地下西西弗书店看的。我觉得自己应该向世界名著的进攻,当时我记得有个朋友给我介绍了基督山伯爵这本书,我就翻开了基督山伯爵。基督山伯爵看了四分之一时我就又停了下来,因为我要猜后面的剧情,和每个人最后的结局。这似乎是我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渴了,我打开了一瓶在我面前的优酸乳大口大口的喝了起来。我看了看瓶盖里面写的“谢谢惠顾”四个字。我不知道今晚我为什么会这么悠闲地看瓶盖。因为,从前我是从来不看的。我觉得上面就算是写着再来一瓶,即使这样的瓶盖摆在我面前很多个,我也不会拿起它去超市换新的优酸乳来喝的。因为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但是,即使这样,我每天浪费掉的时间也足以让我可以死好多次了。每天,我似乎什么都没做,一天一天的就从我眼前消失了,我越发感到的时间的飞快了,可能是我年龄也越来越大的缘故吧!我不知道我这个1岁的青年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我惧怕着时间同时又憧憬着未来。我觉得自己的时间都是在思考中飘然而过。我根本没有丝毫的察觉。

如今我继续停下来思考,只是渐渐明白了,明白了书的含义“书里面所有的东西永远都是死的,能把它活过来的只有你自己,同时你也有可能成为书的俘虏者,被死书刻画成另一个会说话的死书”书里面的东西不在于我们能背诵,记着多少,不在于那些重要不重要。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重要的,只要是自己想看到能理解的就是最有用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如果老师把知识当做是书,那么我就可以理解为老师只是书的机器而学生也慢慢会成为书的工具。”那么书就是可悲的,因为它成了领导者,而领导者都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存在。那么,我又是不是该为书感到难过呢?

现在我不得不用让人迷惑的一句话来说了“读书就是读社会,看社会亦是看书”一切都只能看你自己的理解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面具下的神明神话明朝我与神明画押,舔狗人生赢家抗日铁血执法队这个圣斗士想退休违背祖训,誓要加入考古队超级红包抽奖系统都市:授徒百倍返还,我学生都是大佬创世惊神玄幻:倍数暴击!家主逆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