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元佐别闹 >元佐别闹

第169章:搏弈(1)

赵元佐走出灌汤包子店大门,只见门口聚集着一群人正在闹闹嚷嚷;试图要冲进来找事似的。

看见前面出现过的赵痈出现在这帮人之中,赵元佐一下子明白他们是宰相赵普的家丁。

而赵普这个老奸巨猾的官油子在赵元佐离开京城这七八年时间里,早跟自己的父皇赵光义沆瀣一气重新回到宰相之位。

赵元佐心中腾起无名之火,瞪直眼睛死死盯着这帮要往灌汤包子店冲将的宰相府家丁;打算先撂倒几个。

赵痈看见赵元佐站在包子店门口,慌忙打住脚步对身边一个青年道:“公子,站在包子店门口的是五皇子赵元佐;皇上派人四处寻找他,他回到京城很快就要被立为太子的!”

被赵痈称作公子的青年就是赵普的儿子赵不二,赵痈说这话的意思是在警告赵不二要悠着点;赵元佐是马上要做太子地人,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赵痈之所以如此讲,是因为赵不二派他带人将静怡公主接到聚贤楼吃酒,半道上把人弄丢了;赵不二十分的不高兴,谩骂赵痈是个草包。

赵痈见赵不二指责,解释说是五皇子赵元佐拦住小轿劫走静怡公主。

赵不二怒不可遏道:“五皇子有什么了不起,他爹这个皇上能名正言顺地登基;也是借助了我爹的计谋!”

赵不二嘴里的计谋自然指的是“金匮之盟”,金匮之盟是赵普向赵光义抛出的“橄榄枝”。

赵光义是“烛光斧影”的制造者,有了“金匮之盟”这张“尚方宝剑”,登基做皇上便就明证言顺了。

历史上的疑案很多,其中的真实性早已不重要,留下的故事,任人评说。

唐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地朝代,盛唐开创了中华文明地先河;宋朝则是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了中华文明。

但唐朝和宋朝地第二代皇上却给后世留下不少悬疑。

唐太宗李世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作了唐朝第二代皇帝,如果单从这个层面讲,李世民无疑是个阴谋家;可李世民以瑜掩瑕,励精图治;使华夏民族走上文明的巅峰,人们对他的负面谈论便很少。

宋朝第二代皇上赵光义和李世明有异功同曲之妙,但赵光义人品有问题负面消息便就不绝于耳。

赵普这个老奸巨猾的“官油子”揣摸透赵光义的心地,抛出一个莫名其妙的“金匮之盟”使赵光义窃取皇位的些小举做名正言顺,“金匮之盟”便就成为千年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莫名其妙地死去,千年时光中是非谁能说得清道得明?当历代统治者纠结于其中真假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政治遮羞布这个关键性的名词。

说白了,统治者尔虞我诈的的目的仅仅是想用一块布子遮盖自己丑恶的面目而已;其中的权谋谲诈比人们想象的丰富多了,后又经过有心人的剪裁;历史的真实早就已经面目全非。

玄武门之变来得直接,就是李世民和他的手下杀死太子李建成和皇子李元吉而威逼李渊将皇位让出来。

赵光义在“烛光斧影”之后想找一块遮丑布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才有了“金匮之盟”这个话题。

“金匮之盟”是政治遮羞布,将赵光义篡位夺权的罪恶打扮得名正言顺、光光堂堂,其中的奥秘恐怕没有几个人知晓。

“金匮之盟”是杜太后的临终遗言?这个可信吗?

杜太后生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犹爱光义”。当陈桥兵变的时候,杜太后闻之而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观其言,不似一般老太太的话,好似见过很多大场面,对此并没有惊恐。

史载:郭威兵变时,其家在京城者全部被杀,杜太后肯定是知晓的,造反兵变不是请客吃饭,热热闹闹一场就完成了权力的交接。造反是要流血的,对于身处京城的杜太后,淡然的说出儿有大志之类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她绝非一般老太太。

公元960年正月,陈桥兵变之后,杜太后被尊为皇太后,她反而愀然不乐,接下来还为赵匡胤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诚尊;苟或失驭,求为匹夫而不可得,是吾所忧也。”

全然不是暴发户的姿态,反以“为人君难”劝诫身为九五之尊的赵匡胤。从这些侧面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对她的评价“聪明有智度”是可信的。

公元961年六月,杜太后崩。以其身份和智度,临终时提出金匮之盟或许就不显得意外了。“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对。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但我们仔细分析,其中很多地方不近常理。其一,赵匡胤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并不是继承,从这点来看,与杜太后是没有关系的,杜太后居然干预皇位的继承问题,难通常理。如西汉时窦太后喜爱梁王刘武,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传位于刘武,来个兄终弟及,,汉景帝迫于其母而犹豫再三,但终不能传位于其弟。窦太后的影响力远超过杜太后,杜太后的一句话怎能左右皇位的继承问题?其二,赵匡胤此时才34岁,正当壮年,没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即使一旦不幸,完全可以让赵光义担任辅政大臣,没有必要继承皇位。杜太后干预皇位的继承,肯定会犯赵匡胤的忌讳,说不定还会为赵光义惹来杀身之祸。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是否有理由这么认为,杜太后确有临终遗言,但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兄终弟及。甚至我们还可以大胆假设,杜太后的临终遗言确实提到了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但是否形成一纸盟约并被保管,恐怕更值得商榷。因为赵光义976年十月登基的时候,并没有拿出金匮之盟。正因为如此,杜太后的遗言,在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被赵普所利用,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变成了金匮之盟的大戏,成为政治的一匹遮羞布。

如果,仅仅是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赵匡胤死了,死于976年十月,享年49岁,虽非壮年,亦难说寿终。对于“斧声烛影”暂且不讨论其真实性,只就事论事来讲,赵匡胤到底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需要传位给赵光义?

金匮之盟的约定到底是啥?现在难以说清,一种是单传约,赵匡胤死后传位于赵光义;另一种是三传约,赵匡胤死后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在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昭死后再传给……,感觉都乱了套。第一种有始无终,明显有杜撰的痕迹,难道赵匡胤打下江山就为了传给赵光义,明显说不通。对于第二种,根本行不通,春秋时公子光使专诸刺吴王僚,就是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惹的祸。

中国之所以为文明古国,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嫡长继承制绝对是伟大的发明。从西方的继承制度来看,之所以一直处于分封制度,而我们很早就进入大一统,嫡长继承制居功至伟。在这里我们就不论证了,有兴趣的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嫡长继承制不仅仅是确保继承的顺序而已,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规矩,杜绝很多不必要的非分之想。纵观历史,虽偶有打破这个规矩的,但都是少数,因为道义自在人心,谁打破它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明成祖朱棣吃不好睡不香,一直希望找到建文帝就是这个原因,人家是合法的,自己是篡)。

公元976年十月,距离961年杜太后之死已经15年,杜太后提出的所谓孤儿寡母的假设早已不存在。赵匡胤的长子赵德秀早亡,我们姑且不论,次子赵德昭,生于951年,此时25岁;赵德芳,生于959年,此时17岁。虽是寡母,却非孤儿!金匮之盟即使是真的,把他拿出来,也不能证明什么,因为假设不存在了,其盟约还有谁会当真?从这点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的理由,但赵匡胤一死,事情的发展亦非他能掌握。

人世间不相信眼泪,权力更是如此。当赵匡胤前脚刚走,后面的蠢蠢欲动就开始了。首先登场的是宋皇后,“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为什么不立赵德昭而准备立赵德芳?赵德昭合法性明显要高于赵德芳,难道就因为不是亲生的吗?赵德昭确实不是宋皇后所生,其母是孝惠皇后贺氏,赵匡胤的原配,死于958年。那么问题来了,赵德芳就是宋皇后亲生的吗?宋皇后生于952年,赵德芳生于959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赵德芳与宋皇后没有血缘关系。那么宋皇后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对于今天的我们,即使发挥福尔摩斯的逻辑推理,恐怕也难以得出一个服众的答案。我们可以猜测:宋皇后与赵德昭母子关系不合;也有可能是宋皇后别有用心,希望通过立赵德芳为自己争取权力。

对于“别有用心”这个词,要是高人用了心,就叫运筹帷幄;一般人的用心,就叫居心叵测。宋皇后属于一般人,她信任了一个不该信任的人——王继恩。“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程德玄先坐于府门。德玄者,荥泽人,善为医。继恩诘之,德玄对曰:‘我宿于信陵坊,乙夜有当关疾呼者曰:“晋王召。”出视则无人,如是者三。吾恐晋王有疾,故来。’”王继恩违背宋皇后的交代,并没有去召赵德芳,反而直接跑去找赵光义,对于权力交接之际,这可是提着脑袋在玩命,他一身中玩过两次,这是第一次。我们不知道赵光义私下是否给了他好处,但是他在关键时刻心向赵光义,肯定不是心血来潮,激情玩命而已。从后来赵光义对王继恩加官封赏来说,王继恩玩命是值得的。

王继恩遇到了左押衙程德玄,历史记载来看仅是偶遇,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我们甚至可以猜测程德玄绝非是为了看病,他作为一个武职,在关键时刻,是不可否缺的。即使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但有备无患才是王道,赵光义是懂这个道理的。在王继恩的劝说下,或许根本不用劝,赵光义随同王继恩来到宫中。

“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耶?’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当宋皇后还傻傻的等待王继恩,被卖了才醒悟过来。见到晋王的时候,知道大事已定,不得不认可这个既成事实。“甲寅,太宗即位,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帝号恸殒绝。”大家要注意这个日子,甲寅,也就是赵匡胤死的第二天,赵光义登基,时间之迫切,确实也表现出对事久生变的担忧。同年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不逾年而改元,有违礼制。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赵光义希望尽快摆脱赵匡胤的影响,及早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假如真的存在金匮之盟,在登基的时候,赵光义为啥没有拿出来?从这些可以说明他在登基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的合法性得力于十五年前的那纸盟约,而是自己的努力及实力起了作用,那一张纸在这个时刻根本没有半点用处。一旦根基已稳,如何欺骗世人,让自己的良心好受些,金匮之盟就承担其政治遮羞布的功能。就像做贼之后的心虚,需要掩饰自己的丑行。比如唐太宗因为有玄武门之变这块疙瘩,后来总是疑神疑鬼,甚至把史官写的记录拿来看,这是有违规矩的;赵光义也是如此,因为言不正名不顺,也不得不在杜太后的遗言上大做文章(对于金匮之盟是否存在,我是持否定意见的,在这里我用“遗言”代替“金匮之盟”,就是不想陷入盟约的真假之争),与唐太宗的行为动机如出一辙。

这一切的一切,使我们不得不怀疑是赵普的操弄;赵普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明之人,因为过于精明才因为赵元佐的三只黄鼠事件将他拉下马。

赵普马失前蹄的偶然性大于必然性,他在第一此失去相位后东山再起重新夺回来的雄心并未泯灭;操弄第二次翻盘箭在弦上。

赵普,生于922年,年龄比赵匡胤大5岁。因为资历老,年岁大,所以杜太后对其信任有加,成为杜太后临终遗言的书写者。赵普虽被赵匡胤依仗为重要的左膀右臂,身居宰相之位,但绝不是一个权相。赵匡胤的手腕足以成为一代有作为的君主,朝中大臣不过是他手中的一枚棋子。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

“他日,上因出,忽幸普第。时吴越王俶方遗普书及海物十瓶列庑下。会车驾卒至,普亟出迎,弗及屏也。上顾见,问何物,普以实对。上曰:‘引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普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此,若知此,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受之,无害。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固命普谢而受之。”

这个故事反映出,赵匡胤对于权力拿捏的举重若轻,反观后代的很多君主,对于权力小心翼翼,唯恐其失,在赵匡胤的气势面前,不知被甩出多少条街。974年,由于种种原因,赵普被疏远了,被罢免了相职。当然并不是因为赵匡胤心胸狭窄,而是作为一种制度上的长远安排。

公元981年九月,距离赵光义登基已经近五年,金匮之盟却突然被赵普翻出来。“赵普奉朝请累年,卢多逊益毁之,郁郁不得志。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潭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愈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会如京使柴禹锡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上召问普,普对曰:‘臣愿备枢轴以察奸变。’退,复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言昭宪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遂大感寤。”

相关推荐:火影之超神盖伦大海贼:诺克萨斯之手我真没想当明星大唐:安西最后一个信使网游三国:重生术士逗比修仙欢乐多作为英雄复活的我竟成了偶像大明:三朝帝师,从永乐开始穿越之背靠系统好乘凉海贼之极品置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