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大明少年行 >大明少年行

第七章 东郊春意尽逍遥

竖日,正德以身体不适为由,免了晚课,便对刘瑾嚷着快快安排出宫。刘瑾抬头见这响午时分,天色却是阴沉,便道这若是下雨,骑马反而不便,不如坐马车,又快又可以避雨。正德虽然不愿意,却还是勉强答应了。

于是二人还是学上次模样,出了东安门,在那宅子里换了衣服,走出门来,刘瑾扶着正德上了一辆二轮马车。正德一看,这马车前头套着两匹小马,配的是两丈长的车厢,外表甚是寻常,钻到里面后却发现装饰极精致,刚好坐得两人,垫着一张灰色羊毛软毯,一张桦木小桌,车厢左右还有两个梅花嵌边小窗。张永和谷大用二人青衣青帽,作的仆从打扮,各骑了一匹毛驴,夹在左右,刘瑾则自个跃坐上车辕,回头笑道:“公子爷,坐好了,咱们起程了。”正德半倚在小桌上,笑道:“想不到你这个奴才也会赶车。”刘瑾嘻嘻一笑,左手持着缰绳,右手挥鞭一扬,车轮滚滚,一行人便出发了。

行了一会儿,入了大街,正德觉得眼熟,便问:“刘瑾,这是不是前日咱们去的那条街?”

刘瑾道:“正是。这是灯市口,左边是仁寿坊,右边咱们刚出来的地方是明照坊。”

“怪不得晚上灯火辉煌,原来是灯市口。”

“嘻,那只是平常日子。这大街,每逢元霄佳节,从初八到十八,便会闹那花灯,什么走马灯、五色明角灯,灯儿多得叫不出名儿来,男女老少都出来游玩,还有各地的商贩都来吆喝卖货,人那个多得转不过身来,那才是热闹呢,故名灯市。”

“哦,联倒是听宫里的人说过,就是元霄闹花灯的地方。可惜可惜,不就上个月吗,朕就应该早些出来看看热闹。刘瑾,你说,这比午门前的灯市还热闹吗?”

“嘻嘻,这可不同,咱们午门前的灯市,又放烟火,又有歌舞,还有百官吟诗作对,是天子与民同乐,与这平民百姓自个闹的,不可同日而语。”

“你这话不对,宫里的灯市,是规规矩矩的,那比得上这灯市口热闹,联明年定要出来逛逛。”正德倚着小桌,从两边小窗看着外面熙熙攘攘的街景,只觉目不暇给。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眼一亮,伸出头去,大叫:“元吉兄!”只见街上一人,牵着一头驮着货的毛驴,转过头来,正是张元吉。

张元吉举目四望,只见后面一架马车停在自己面前,车窗探出一个小脑袋,两眼笑得咪成了一条线。张元吉笑道:“原来是朱贤弟。”

正德不待刘瑾停好车,便一跃而下,对张元吉拱手笑道:“元吉兄,别来无恙。”张元吉不由又是好笑,只好道:“还好还好。”

“元吉兄,小弟看你神清气爽,莫非家有喜事。”正德心道,这圣旨该颁了吧。

“正是正是,普天同庆啊,今早城门贴了诰令,说是这皮货生意又可以做了,愚兄趁这春寒未了,近期皮货的价又低,赶紧从牙行贩来了些货物,正要回店里去。”

正德一听,来了兴趣,便道:“小弟也要学学这生意经,想去你的店里看看,可否?”

张元吉苦笑道:“朱贤弟应该勤习诗书,这做生意,终是末流,看看则可,万不可为之。”正德笑嘻嘻的,只嚷着要去看看,张元吉只有答应。正德也不再坐车,与张元吉二人并肩而行,一路又就那两边的街景物事,问这问那,张元吉耐心一一解释。

二人有说有笑,行得一盏茶时候,张元吉说声到了。

正德一看,见那商铺倒也寻常,只有十来步阔,二十来步深,匾上写着“昌隆行皮货”,里面只是些裘衣皮靴,花式却是不少,摆放得整齐干净,左侧设了个柜台,显是算帐的,站了个老头儿,正啪啪的打着算盘,还有两个伙计,在招呼客人。那老头儿抬头见到张元吉,唤声少东家回来了,张元吉答应了声,将驴儿缰绳交给一个伙计,对正德说:“朱贤弟,咱们到后面内堂用茶吧。”正德点点头,抬脚便跟张元吉入内,刘瑾要谷大用留下看管马车和驴儿,自己和张永快步跟在正德身后。

张元吉说声请,便在前面带路,穿过侧门入了内堂,正德等人眼前一亮,原来里面是个大院子,有五六个男伙计在中庭拿着些兽皮牛皮在整理忙活,两侧厢房里,又有些女人在做些针剪的工夫。正德恍然大悟,拍拍脑袋道:“小弟刚才还奇怪,元吉兄那驴上驮的都是一张张的兽皮,怎么店里却放的是已制好的衣物鞋靴,原来后院就是一个作坊。”张元吉笑着点点头,引三人走入二进内堂,招呼正德坐好,又唤一个仆人上茶。

正德端起茶杯呷了口,只觉那茶倒也清香,只是口感较宫里的差得远了。

“朱贤弟,愚兄家里的茶,可比不上那德如楼的六安瓜片,见笑了。”张元吉看见正德皱眉,笑笑道。

正德想了想,忽然问道:“元吉兄不要怪小弟少出门,见识不多,小弟倒是想问问,这十二两银子,究竟有多贵?”

张元吉一怔,便醒悟过来,哈哈笑道:“朱贤弟是大户人家的子弟,自然不清楚这银钱上的小事。”也端起杯,吹了吹杯中的茶叶,又呷了口,便道:“就说我大明的官俸吧,这正四品的大员,月俸二十四石,折银大约也就是十二两,朱贤弟,咱们一顿饭吃去了一个京府丞的月俸,你说多不多,贵不贵?”

正德大吃一惊,道:“难道我大明的官员月俸这么低,还不够咱们吃一顿饭?”

张元吉看看正德,苦笑摇头:“非也非也,其实也不低了,那九品的县令,月俸才五石五斗呢,寻常人家,日子不艰难的,大约一家人六两银便过得一年。那德如楼是京中数得上的大号,价钱低得去哪里。咱们那天坐的是大堂外间,倒也罢了,若是那里面的雅间,还要贵些。那天马大哥在那楼上唤我,愚兄已经觉得奇怪,马大哥莫非发了财,居然敢在这地方请客。”

正德又想了想,问道:“这酒楼这么贵,怪不得没有官员光顾,不过,这生意居然还这么好,难道那些客人比四品官还有钱?”

张元吉笑道:“倒是有官员光顾的,不过,这四品的大员是见得着天子的,自然不会去这便宜的地方消遣。”

正德这会儿,眼都瞪得象灯笼大了:“难道还有更贵的地方?那,那些官员又哪来的钱银?”

张元吉指指门外,道:“自然是在这城东乐坊一带,那才是真正的销金窝,大官巨贾的乐土,至于官员哪来的银子,呵呵,又哪是咱们这些小民可以知道的。”

正德点点头,心道:明天倒要问问刘健怎么回事。又问:“小弟也读些书,知道太祖年间沈万三的事,这商人确是富可敌国,既然如此,元吉兄为何又说这从商是末流呢?”

“唉,所谓士农工商,这商不是末流是什么?若不是放不下家父这份祖业,愚兄何尝不想去考个功名,那才是正途啊。”张元吉摇摇头苦笑道。

原来,大明自太祖开国,便迁富户以实京师,成祖时又将应天府和浙江府的富户共三千户迁至北京,张元吉祖上一家便是那时迁来的,称为附籍。到张元吉的时候,家道中落,又只有张元吉一个独子,张元吉十二岁时,本已中了秀才,但逼于无奈,只有承了这份祖业,入了商籍,弃了科举前程。

正德看着张元吉长吁短叹,便道:“小弟却不觉得这做商人有什么不好的,至少可以周游列国,有钱喝酒,不愁吃穿,那做官的,整天对着一大堆公文,还有一大堆礼仪制度,有什么好的?”张元吉笑笑,也不接话。

二人又闲聊了一会,一个伙计进来,附张元吉耳边说了几句,张元吉点点头,对正德拱拱手,说是店面有些事要处理,便和伙计出去了。

正德转身对刘瑾低声道:“刘瑾,咱宫里一年要花多少钱?”刘瑾躬身低声道:“先帝时,一年约十五万两银,去年先帝驾崩,皇上又即位,花得多了些,大约二十八万两吧。”正德低声惊道:“竟要这么多?”刘瑾道:“不多了,这宫里家大业大,里里外外,要花钱的地方多得很。”看看正德面色,又小心道:“皇上富有四海,不能和这寻常小民相比。”正德点点头,也不言语。过了一会儿,又问:“那我大明国库,一年又收入多少?”刘瑾低声道:“奴才是内侍,不过问政事的。”正德又点点头。

又过了一会儿,张元吉回来,面有喜色。

“元吉兄,看你样子,是不是有大生意?”

“正是,刚才牙行来人,说是有江浙的商人要订一大批皮靴,哈哈,这是当今皇上的恩德啊,这新政令一出,自此扬子江一带都可以穿皮靴了。咱们皮货商人可有生意好做了。”张元吉喜不自胜,朝着北方拜了一拜。

正德嘻嘻一笑,心道:看来朕还是做了件好事。

又闲聊了一会儿,张元吉见时辰差不多了,便对正德说是时候出城。张元吉在店面吩咐了些事,上了正德的马车,一行人沿着大街,出了朝阳门,又约走了二里路,见有一间廟宇,规模极大,殿宇廓然,林木森森,原来是东岳廟。正德一时兴起,要进去游玩,张元吉只得奉陪。

众人见得迎面一块石碑,原来是英宗亲自撰写的《御制东岳庙碑》,忙下跪行礼。之后才入内,只见碑刻、楹联匾额众多,俱是名家手迹,又有数不精的诸多神像,正德看得兴致勃勃,指指点点,道这东岳大帝管的地府衙门和我大明的衙门一样多,张元吉等人唯有苦笑,心中连称东岳大帝爷爷莫怪。

张元吉怕误了时辰,连催正德,正德无奈,只得出门继续赶路。

又走得一盏茶时分,马车转入一条小径,过了一个树林,众人看见一个土坡,坡前有一条清溪,坡上建有一座二层小楼,匾书“逍遥楼”三字。众人下了马车,沿着土坡而上,自有小二出来招呼,只见里面人客不多。众人上了二楼,正德又要坐栏边,张元吉也就由他。

待坐定,小二上了茶,天边居然乌云散去,现出了一抹斜阳,红通通的一片,给云彩挂上了金边。(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聊斋大善人长生仙缘:从照顾道兄妻女开始御兽师:我匹配到的老婆是女武神最强幕后反派系统帝国第一家丁我的夫人是神捕我在末法时代做剑仙短跑:璀璨人生地府空了,我进入惊悚游戏抓诡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