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思念知音 >思念知音

34、生理平衡

我每一次跟着郭虎啸去他的诊所,都相当于上了一次深刻前卫的医学课程。当我后来也成为一名医生之后,这些理论都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虎啸虽然是一个著名的西医,可是他在中医方面也很有研究。比如有一次,他运用中医的理论,给我讲解什么是健康。下面的长篇大论,就是我对他的思想的复原,文字有我的些微润色,我在这里直接描写,不再用引号了。本章以下内容,就是郭虎啸医生的自述: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生理平衡。

中医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就是阴阳。阴阳论是追求平衡的理论。不偏阴不偏阳,过犹不及,中国古人讲中庸,讲中和,阴阳平衡就是中和。在《中庸》里有这样的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说过:

“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和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这就是说用中和保养身体,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和养身,从衣食住行来谈,有一些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膳食平衡、内外平衡和动静平衡。

膳食平衡分几个内容:一是营养平衡,二是饥饱平衡,三是间隔平衡。

所谓营养平衡,就是应该什么都吃,不挑食,不偏食。现在有报刊杂志经常出现关于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的报道,许多人盲目相信科学,就随着新闻报道来挑选食品,陷入误区,使营养失去平衡。

最典型的是原来讲三大营养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据说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疾病,于是许多人不敢吃肥肉了。另外就是大力提倡吃豆腐、鱼类。豆腐和鱼类成了许多人的首选食品。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有一次到一位姓浦的女士家作客,浦女士用蔬菜招待启先生,并一再劝告启先生应该多吃素,少吃肉。可是很多年前,浦女士就已经去世了,而吃什么都很随性的启功先生已经九十多岁。

过于讲究饮食,反而造成了营养不平衡,不利于健康。人体缺乏什么,自己会有感觉,就可以自动补充。例如缺乏水分,感觉渴,就需要喝水;缺乏盐分,对咸的食物就感觉特别可口;吃什么特别解馋,就说明身体内部需要它;吃什么过瘾,也说明身体内部适应它,需要它;见什么感到恶心,说明身体内部抵制它。

在这种情况下随心所欲,也许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节欲,这就是所谓饥饱平衡,就是饥饱适度。不要太饥,也不要过饱。

过去贫穷的时代,饥饿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在进入小康社会,过饱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以八成饱为好,中老年人六成饱就可以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饥饱程度也应该有所区别。

原则上应该是以下一顿饭前不感到太饿为准。不饥不饱为中,营养全面为和。这就是中和养身的原则。

另外古人还谈到其他问题,如说根据季节变化有不同的食谱。比如在《周礼?天官冢宰下?食医》中有这种说法: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这就是说,春天多吃酸味的东西,夏天多吃苦味的东西,秋天多吃辣味的,冬天多吃咸味的。各个季节都要搭配甜味的。

但这也不能绝对化,如果认为四季只要在冬天吃咸味,其他季节不必吃盐,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道理,四季都要五味搭配,只是多少略有差别。董仲舒在《循天之道》中说:

“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而违天不远矣。”

所谓“各因其时之所美”,就是说,那个季节生产的东西,就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几千万年,完全适应了。人适应环境,实际上也是一种天人合一。

关于间隔的问题,就是两顿饭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四个小时为好。这也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定的。北方地区,以前很多人在冬季一天都只吃两顿,不吃早饭。

有的人一天只吃一顿,身体也很好,精神也不错。当然也有人一天吃六七顿,所谓少吃多餐。保持自己的习惯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与别人一样。

所谓病从口入,过去只注意脏东西(传染病菌和病毒以及有毒物品)从口进入,导致疾病。它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即饮食不当,引起疾病。

内外平衡,就是指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协调、平衡。内外平衡主要是指衣食住行中的衣与住两项。穿衣戴帽,不寒不暖,也是和。贫穷时代,受冻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小康以后,主要是穿得过多,太暖,有害健康。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稍微冷一点,会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就不容易得病。很多人就怕小孩着凉,穿得太多。稍微一着凉就病了。老百姓以为就是因为着凉得的病,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平时穿得太多,没有抗寒能力才得的病。如果平时注意稍寒一点,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也就有了较强的免疫力,就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得其他传染病了。

居住条件,从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和《春秋繁露》来看,都讲到住房的地基不要太高,房间不宜太大。《吕氏春秋?重己》里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圣人之所以养性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

“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不为,适中而已矣。”

现在居任条件,又有了新的致病因素,那就是装修材料给健康带来的化学伤害。

内外平衡也包括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例如,夏天穿衣要薄,冬天穿衣要厚。在干燥的大陆性气候下,要多饮水;在潮湿的海洋性气候下,要注意防潮。从平原到高山,从南方到北方,或者从高山到平原,从北方到南方,都要注意适应新的环境。随着季节与地区的变化,人的生活习惯也要注意改变,以便适应环境。

动静平衡,实际上就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中是关于行的问题。运动不宜过强,静止不应过长。可以说是“动静等观“,也可以说是“劳逸结合”。

动得太强烈,时间过长,就要出现疲劳、劳累或劳损。静的时间过长,也一样会疲劳,对于健康也很不利。因此,《黄帝内经》上有这样的说法: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这叫“五劳”,即五种疲劳。血藏于肝,肝开窍于目。久视,会引起血病、肝病和眼睛的毛病。现在久视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特殊病。将来一旦电脑普及了,估计问题更严重。

西方讲“生命在于运动”,印度讲静止,佛教坐禅,瑜伽功,都是要静止养身。中国古人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平衡就是中和。

现在伤害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贪,贪图享受。

整天在吃上讲究,吃新鲜的,吃好的,吃稀罕的,吃珍贵的,吃有食补价值的。

穿讲究名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穿名贵皮衣皮草,一件衣服就上万。青年男女也追求时髦,追求个性,追求排场。

行当然要坐车,过去说骑马坐轿,现在要坐名牌汽车。汽车是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拥挤了。

住要讲究起来也不得了。房间要大,楼层要好,小区要环境优美,室内装修要高档。

这些讲究,暂时还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薪阶层收入逐渐提高,必将出现庞大的中产阶级,生活也必将会越来越奢侈。如果人们追求享受而又不懂规律,那可能于事无补,相反还会有害身体健康。《吕氏春秋?本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适,命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高贵富裕如果不知道客观规律,会成为人的祸患,还不如贫穷卑贱。贫穷卑贱的人要弄到享受的物质很困难,虽然也想高消费,怎么能做到呢?

出入都坐车,为了自己舒服,这叫作制造蹶倒的机械;肥肉浓酒,为了增强体质,这叫作腐蚀肠胃的饮食。美女的美色与郑卫的音乐,为了娱乐,叫作损伤本性的斧头。

这三大祸患,都是高贵富裕所造成的。所以古代有的人不愿意当高官发大财,是由于重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向别人夸耀自己清高的名声,是为了实际的好处。

关于这些说法,西汉文学家枚乘《七发》、北齐刘昼《刘子?防欲》也有类似论述。这些道理,我想就是一万年以后也是对的。

富贵人家有了充足的生活资料,如果乱用滥用,就会以养伤身,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庄子?让王》中说: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这是养身的重要格言。

二是懒,懒得活动。

运动对于生命非常重要,懒得运动,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贪与懒,都是现代人引起生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有的人一方面贪吃,一方面懒得活动,又不愿意发胖,只能靠吃药来减肥,其结果自然是不太理想,花去钱,买来病,想想也太不合算了吧!

总之,平时注意平衡,特别要做到以上这三个主要的平衡,就可以使人体的生理达到平衡,而生理平衡就是健康。

………………………………

35、肥肉问题

我的姐姐郭璐瑶,因为怕长得更胖,所以不喜欢吃肥肉。我呢,虽然身材瘦削,很喜欢吃肥肉,可是受郭璐瑶的影响,也不大敢吃了。我的养母张云芳也长得很胖,平时也不大敢吃肥肉。

我的养父郭虎啸虽然是个医生,而且身材已经很肥胖了,可是他却一点也不注意这个,特别喜欢吃肥肉。他还自诩,他跟老大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一个样,甚至为此很自豪呢!

例如,老大爱吸烟,郭虎啸也吸烟;老大爱吃红烧肉,郭虎啸也特别爱吃红烧肉;老大爱吃辣椒,郭虎啸也吃很多辣椒;老大爱吃苦瓜,郭虎啸也在夏天吃大量苦瓜……

郭虎啸甚至比老大还厉害呢!老大不爱喝酒,可是郭虎啸经常喝酒!他喜欢自斟自饮,一边向我们滔滔不绝地吹牛,一边喝酒。我印象中,他喝两茶碗子白酒非常轻松!

我对郭虎啸的生活方式很是不解。记得有一次,郭虎啸还振振有词,专门向我分析了肥肉该不该吃的问题。下面我凭借记忆,复原他的自述:

肥肉,到底该不该吃?

这好像没有多少科学的问题,而实际上却包含着影响深远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学习到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科学知识,说营养有三大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

三者之中,同量营养所产生的热量,以脂肪为最多,而当时的西方科学认为营养就是热量,产生的热量多,就是营养高。当时脂肪自然是身价比较高,动物脂肪营养更高。

我小的时候,肥肉比瘦肉贵得多,主要就是因为可以炼油,猪肉炼出来的油叫“大油”,特别香,那时候我们不用任何别的菜肴,只要煎饼里卷上一点大油,就香得好像吃到了山珍海味。

据说老大当年就不喜欢吃用植物油炒的菜,而是喜欢吃用动物油做的菜。我认识一个老大的警卫员,他的祖籍是咱们无州,他说老大说过:用大油做的菜黏糊糊的,更滑腻可口呢!……

但是,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提高之后,食品中脂肪的成分就自然增加了。那时的西方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患心脑血管病的人多了,死亡率也增加了。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动物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这个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得到公认以后,动物脂肪的价值一落千丈。瘦猪肉提高了价格,肥猪肉降价了。从此猪要养瘦肉型的品种,甚至使用瘦肉精来增加猪的瘦肉。

所有与动物脂肪有关系的食品,都被消费者普遍嫌弃了。特别是一些想减肥的中年妇女,也包括一些小姑娘,甚至将动物脂肪视同毒品,似乎吃一点就会马上发胖,立即得心脑血管病,很快就会死亡似的。

这种观念在社会上一再被强调,以至于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还有一些已经很胖的人,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就不敢吃肥肉,尽管平时很喜欢吃,为了健康活命,在亲友的力劝下,也不得不放弃了这种享受。

但是,在忌吃肥肉风行天下的同时,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也在急剧增加。

有人开始思考,这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当然这还需要科学家继统研究。

有一个人据说还是糖尿病专家,竟然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根本不可能治好。这样思维僵化的人,怎么可能取得什么科学发现呢?我对他嗤之以鼻。

现在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一亿三千多万了。在有的国家,有的地区,糖尿病患者竟然达到成人的四分之一,而以前则在千分之一以下。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也一样在急剧增加。在一次关于平衡论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饮食卫生专家在发言中说到,各种营养少了会出现什么疾病,多了又会导致什么毛病,强调膳食要平衡。

但是有的营养她却没有说,例如脂肪摄入量多了,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少了却没有说会引起什么病。同时,她又说许多病是与生活习惯有关系,例如什么病是吸烟引起的,什么病是酗酒引起的。

我注意到,她没有说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诚实地承认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但是,也有一些水平很一般的医生在电视上说,糖尿病与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吸烟、饮酒、爱吃肥肉等,就可能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全世界至今没有明确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些人将自己所讨厌的吸烟之类的习惯,当作发病的原因,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理论根据。

总之呢,结合以上几种情况,吃肥肉少了,会引起什么病的问题,还没有什么说法。糖尿病如何发生,而且近二三十年急剧增加,得不到说明。再联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我怀疑,吃肥肉少与糖尿病剧增也许有某种联系。

后来我从报上看到新西兰科学家研究成果认为,经常吃脱脂牛奶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不吃肥肉,多吃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已经足够补充人体的需要,将牛奶中的脂肪再提取走,脂肪摄入量可能太少,因此容易引起脂肪缺乏症。

现在一些医务工作者总觉得脂肪不好,已经成了新型的迷信!这种观念如果改不过来,就很难探讨缺少脂肪会产生什么疾病的问题。

有的人经常讲的“实证”与“理性”,我也不知道,我这样提出问题,是不是缺乏“实证”?是不是不够“理性”?我是科学工作者,我也有实验室,可以进行最起码的实验,提出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非常难以论证。所以我更相信我的直觉思维,我觉得很多问题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没必要去综合论证。

如果不能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那么,所谓的“理性”是什么呢?是从别人那里搬来的死教条!僵化的死教条,有什么理性可言?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丰富无比的,无穷无尽的,现在全人类的认识与丰富的世界之比,是无穷分之一,岂可以现代的认识来限制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人们都说,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这个科学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成立的。但是,这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还有如何正确理解对待的问题。

首先,多少算多?是一天吃一斤肥肉太多了?还是半斤?还是半两?还是一钱?

其次,物极必反。太少了是否也不行,也会因此引起什么疾病?

第三,注意特殊性。具体到某个人,摄入量也应该有不同的范围,需要区别对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不同,重体力劳动者与轻体力劳动者也应该不一样,而且个体素质也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识无州学院里一个研究西方哲学的教授,有一次他居然对我说:

“吃肉容易消化,吃蔬菜反而不容易消化。”

这当然是一个很特别的说法。但是以前他吃肉很多,身体却一直很健康;后来在整个社会吃肥肉不好的舆论的严重影响下,他也不敢吃肥肉了,改吃蔬菜与鱼类,结果后来他也患了糖尿病。

有的人吃鸡蛋过敏。但是也有人猛吃鸡蛋也不要紧。在无州学院里我还有个朋友,一个研究中西古代史的老先生,他是个怪人,啥肉也不吃,猪牛羊的肉不吃,鸡鸭鹅的肉也不吃,各种海鱼和淡水鱼也都不吃。他一年到头就是只吃蔬菜与鸡蛋,他买大量鸡蛋,几天就是一小筐。

个体差异应该注意。比如有的人,心脏没有毛病,心电图却不正常,而且似乎有严重问题。但实际上这个人照样很健康。

最后,营养偏差更加有害。脂肪不敢吃,三大营养就只剩下淀粉和蛋白质了。淀粉会分解出糖来,糖尿病患者都被告知不能吃糖,淀粉类食品也要少吃。所以许多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重大幅度下降。

为了防止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不吃脂肪,少吃淀粉,就只能吃蛋白质了。但是如果只吃蛋白质,那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两个例子:产妇在坐月子中只吃鸡蛋,每天吃十几个,出了月子,突然双目失明了。

什么原因还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大营养,不吃脂肪与淀粉,只吃蛋白质,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营养偏差,从而会引起更多更复杂的疾病。

现在社会上总是宣传吃豆腐,从来没见有文章提到吃豆腐太多会引起什么毛病。这不是片面吗?这还需要什么“实证”吗?我发现特别强调实证的那些人,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实验,只是以此来抵制别人的建议与批评。

那些整天将“理性”挂在嘴边的人,霸气十足,盛气凌人,唯我独是,骂倒一切,这无论对于做学问,还是做人来说,都谈不上有什么“理性”啊!

任何一种理论出来,都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对于个体来说,也都要注意特殊的反映。现代科学经常讲规范化,规范化有时很必要,便于掌握与传授。

但是,规范化就容易忽视特殊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对特殊性的认识,因此很难完全适应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

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具体分析实际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坚持辩证法。

科学家在研究中,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一般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但是,对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往往就缺乏了解,因此对于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与外物的联系就不太清楚。因此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也不可能有真正全面的了解,正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学家从世界历史这样宏观的角度,审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科学家开阔思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有所发现。而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哲学家应该十分重视,并认真进行深入思考,概括总结,提出新的理论模式,这对于科学家的研究也会有促进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是非常必要的,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教条主义的“哲学家”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家,都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相关推荐:庶女惊华:嚣张世子妃我的脑洞无限脑洞世界大BOSS白铁无辜铸佞臣天源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