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蛮族战皇 >蛮族战皇

第22章 蒙古千户

公元107年的蒙古帝国,逐渐的融合各草原部落,形成一个大的游牧民集团。

从这一年开始,各部落因为牧场随意迁徙引起的牧草矛盾,事实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解决。

我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蒙古乞颜部势力益盛。

在有着数十万强悍牧民的前提下,我开始实行千户制,并且开始建立拱卫核心王权的护卫军。

并且从此开始,准备对外发动大规模领土征服战争。

我在军事地图上开始构陷和推演,事实推进对西夏和金国的战争态势。

毕竟西夏王朝根深蒂固,有着其富足的立国之本。

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事实上落败的王国。

历史上也是呈现的,蒙古帝国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不断战争,屡创西夏军主力,迫西夏国王乞降,就此,我蒙古军队才除去金朝西北屏障,以顺利南下攻金。

虽然此后我耗时二十一年,率军10万,最终才歼灭西夏军主力,次年,西夏政权最终得以灭亡。

当时的我为了管理这遥遥万里的疆土,根据蒙古人的传统习惯,实行了领地和属民的分封制——千户、万户与诸王制。

就是将战争中获得的新领地和属民,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和功臣,组成了各自的兀鲁思、万户、千户。

就是这种把行政、军事、经济、生产,事实全部合一的政体。

才是当时蒙古大军治下的基本策略和形式。

我当时打下西夏后,把在西方的土地拿出来分封给了自己的个儿子术赤(长子)、察合台(次子)和窝阔台(三子)。

后来幼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在另一次西征中获得了中亚、西亚的大片领地。

此后逇史学家们,把这些分封在西方的成吉思汗的后王们称为“西道诸王”。

成吉思汗把蒙古帝国的故土,事实留给了幼子拖雷,拖雷之子忽必烈,此后不久,建立了华夏历史有名的“大元王朝”。

历史它从不刻意的变更自己的意愿。

但是它把颠覆一个腐朽王朝的使命,赋予了草原牧民铁木真的后人。

有的人看到这段历史,也许会说一个曾经繁荣的,充满了大唐遗风的华夏神州,被一群北面来的野蛮部落,原始草原蛮族给弄坏了气氛。

其实这都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否则,宋朝它真的为国为民,那么它系如何会被轻易的攻取的?

此后,成吉思汗不断的把蒙古故土东方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们,他们和他们的后王们史称“东道诸王”。

忽必烈和东道诸王的子孙及其属民的后裔,最终发展成为了中国的蒙古民族。

由此可见,当时的成吉思汗,在军事领土的扩张和分封制度,使蒙古民族和他的后裔,在历史的长河中事实系分流成两部分,即走向西方的蒙古族和留在东方故土的蒙古族。

我什么这样分?其实也是考虑到草原人的天性,一种雄霸天下的个性使然。

来到西方领地的蒙古民族,其实走过了这样一条道路:成吉思汗把西方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儿孙以后,西道诸王们带领自己的军队和属民,也在用心的经营这远离蒙古故土的西方领地。

最初这些土地是大蒙古大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自1世纪60年代以后,蒙古帝国在西方的领地逐渐分裂为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哈台汗国、伊儿汗国等四大汗国。

蒙古大汗成为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皇帝,在名义上四大汗国与元朝仍一直系保持着宗主关系,但各汗国宗王,所推戴的君主有权处理本国的大事,他们逐渐在管理权上脱离于蒙古大汗,成为远离蒙古故土,而又各自独立的国家。

这些国家仅仅在西方世界延续了几百年历史。

在此后的元朝事实灭亡后,蒙古部落重新分裂为许多部。

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之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后来,蒙古帝国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即科尔沁部。

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即喀尔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即为厄鲁特蒙古。

事实上,蒙古帝国在元朝灭亡的同时,它已经是形神俱灭了。

其实能被分为千户的人,都是跟随铁木真事实经历了各种战役,属于功勋之臣和王室近臣的一群人。

自然包括铁木真身边的兄弟、儿子和扈从。

大汗承认千户那颜的世袭权力。

在其本土领地范围内拥有分配牧场、征收赋税、差派摇役、统领军队等权力。

千户制的特点就是,将全部牧民用军事方式编制起来,使之隶属于各个千户那颜。每个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基层社会组织。

平时一起耕种放牧,战时一起出征打仗。

这种草原游牧民族灵活的生存形式下,出现的一种军事管理格局,也是中世纪时代,很多西方贵族王权,采取军事屯田一样的属性。

千户制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创举。

它在金初就有设置,当时为世袭军职。

即女真语,猛安之意译。统领谋克,隶属於万户。

因此在元代得以相沿,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这和此前金朝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此前,金朝的千户所,统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兵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各设“达鲁花赤”一员,千户一员。

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

驻重要府州,统兵11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是一个官职位名称。

金朝始置,为世袭军职。初专授予汉人降臣,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

所以此后的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后加封功臣,也用此名,又称千夫长,共九十五人。

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置千户为长官,隶属于万户,下领百户。以统兵数量分为上、中、下三等。

七百人以上为上千户所,五百人以上为中千户所,三百人以上为下千户所。

明朝沿置为千户所长官,正五品。隶属于卫,下设百户。千户所一人掌印,一人佥书,称管军,并有“试”与“实授”之别。

清朝于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土官中置千户一职,正五品,管理所辖部族及士兵。

千户则是明朝,驻防各地卫戍军队的“卫所制”的一个特定的职务,是世袭的。

卫所的士兵都是世袭的,叫军户,每家一个男人当兵(不止一个的叫余丁,算预备役),享有一定的免徭役的特权。

卫所根据大小分为“千户所、百户所”不同的等级,头领就是千户、百户了。

这就是历史和军事。

只是不喜欢真实的军事文化内涵的人,是看不到这里就离开了,那些人毕竟是不会知道整个军事结构和内涵的真意的。

所以很多人都说喜欢军事,只是喜欢看到厮杀场面,只是挑着看荣誉和光鲜靓丽的一面,即使是吃东西,他们事实也挑挑拣拣。

这些人并不是军事爱好者,他们看不懂,其实武力和所谓的暴力,并不代表军事内涵。这种欣赏能力和喜欢斗狗的人一个毛病。

成吉思汗即位后,建立千户制,就是重新确立蒙古汗国和元朝国家体制和基础。

他将全国的人民和土地划分为95个千户,由大汗分别授予与共同建国的贵戚、功臣,任命他们为千户的那颜(首领),使之世袭管领。千户下分为若干百户,百户下为十户。这种分法史称“领户分封制”或“千户分封制”。

这代表着,蒙古帝国强大的军事时代,来临......(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网游之NPC人生零一队长河图洛书圣光下的死亡领主天云帝尊夺旗末世之植物金属大师重生之老子是皇帝猎命君王两极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