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蛮族战皇 >蛮族战皇

第140章 文治天下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出处《伐晋兴齐》。

虽然此前武则天时代动用了科举制度,选拔任用了很多人才,使得大唐盛行一时的文人风雅。甚至于影响到中唐和后唐时期,出了很多的诗人。

到了宋代,当时的背景处在北部草原游牧民族发展迅猛的历史时代,于是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内外矛盾错综交织。

学者严复曾说:“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可断言也。”

他的言下之意,我们现在的文化,包括教科书的很多内涵,都有着很深远的大宋文化传承氛围。

事实我们看到后来,南宋灭掉此后,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他们没有新的文化氛围加入,毕竟蒙古人才开始有自己文字。

明朝也没有更多的新文化体现,也是把宋代的一切照搬。

满清王朝更是元代历史的又一个延续。

说起宋朝,我们自然会想到诸多文人雅士美妙的诗词、领先世界的科技发明、登峰造极的水墨丹青绘画……

这些辉煌灿烂的文化和成就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当朝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

这事实是统治阶级,意识到了他们需要一个合理的管理体系,来推送民族自身的富强,只有国家富强了,科技文化发展了,军事力量和国防力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其实这就是治国平天下的策论。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以史为鉴,守内虚外,推行“以文治国”的理念,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先“以文治天下”的国家。

公元960年,我们看看当时的宋朝是如何的仓促建立。

在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不久,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宋朝系四面楚歌。

至少后周,被夺取权力,强势打压下去的旧军阀,旧贵族势力,他是内心不服赵家的。

其实就是后周的皇帝坐在那里,他们也是心里不舒服和服气。

很多有钱人,都是希望自己能坐皇帝位的个东西。

北宋的周边,民族政权威胁无时不在。

在这种状况下,宋朝为何推行重文轻武政策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中找到答案。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我们不重复。

但是他充分体现了,此刻我们不打了,坐下来,大家安心的过日子的基本理念。

这种兵不血刃,就让属下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一帮兄弟就此歇菜,解甲归田的作为,值得我们从政的人去理解和探讨。

毕竟再搞下去,皇袍加身的就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了。国民已经不堪战争的苦难,不能在打下去了。

宋朝在唐朝晚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战争不断的基础上建立。

所以它的政权本身来自藩镇割据,它不允许手下的将领再走过去的路线。迟早也去威胁到自己。

这也是历史学家评论的,开国始祖赵匡胤,因为系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种种军事政变和战乱,而他也是因兵变才黄袍加身,因此对“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有着深切的体会。

这也就是“枪杆子里面去政权”的说词。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他借鉴历史,限制和削弱将领兵权,将兵权全部收归皇帝之手。

事实建立中央集权,统一管理的王朝等级制度,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也是势在必行的。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不急于收复北方的幽云十六州,也不立刻收拾十国分裂割据的残局,而是听取赵普的建议,夺取统兵大将手中的军权。

可以从赵普的提议,由此而来的“杯酒释兵权”看出,文人的确在“谋算天下,统一社稷,经络帝国,繁荣帝制”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田志光就此评论说,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是史无前例的......

那是一个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朝代。

毕竟让封建帝国的皇帝就此奉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管理理念,推行“重用儒臣”的治国方针,这并不容易。

这意味着作为皇帝,文治武功中的文治,就得一多半放权给这些文人了。

历代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金口玉言来管理天下,事实上他看不到自己庞大帝国的很多地方,又如何治理?

这和某些没有怎么读书,但是把权利看得比命中重集团董事说的话:“你算老几,我听你的?”

这和历代皇帝的言词如出一辙。但是没有人才的管理,国家和企业,寸步难行。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不等于个人意志。

民众、群体的意向,才是社会最终发展的去向。

所以那些皇帝最后扑街了,那些一意孤行的董事长也不复存在。

事实在这种开放政策的感召下,宋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士大夫。

这些士大夫作为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常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

所以很多集团公司能成为前50强的超级集团,不是没有人才作为底蕴的事实。

他有人才,才有气势。

有了士大夫,宋朝才有繁荣的经济和文化体系,最终诞生的就是强大的宋朝王权与军事。

宋朝不少享有盛名的文人学者,同样也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

宋朝历代都以“不杀士大夫”为戒律不敢有违,在这一传统政策条件下,宋朝政治开明、言论自由,达到了一种历史空前的高度。

在朝堂上,官员进言只要“随意得体”,大臣互相争辩只要有理,皇帝一般不会追究,官员不用担心掉脑袋,更加不用担心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这在前面朝代都是没有的。

即使说武则天也做不到。事实上武则天也有杖杀李氏公主皇子的事例......都是因为他们惹事之过。

据说,包拯经常在朝堂上和皇帝居事实而争吵,口沫有次还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从不记仇,这样的事情恐怕只有在宋朝才会发生。

否则皇帝也不叫仁宗了。

其实我们看戏剧和电视连续剧时,只是想到狄连杰和包拯,有没有想到他们立足的历史舞台,其实就是一个仁德的帝皇所搭建的。

由此,优礼知识分子的政策,为赵宋王朝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管理人才。因此它不兴盛都是没道理的。

宋朝统治者,为防止地方权臣和皇亲贵族们的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在私下擅权,为了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

在国家管理上,北宋皇帝都把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所以,北宋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时代形成的皇权帝国体制。

宋朝的中央政府沿袭唐制,中央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

同时,赵匡胤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设立许多机构分割宰相的诸多权力,而且,赵匡胤还特许台谏官以重权,台谏官随时随事都可以弹劾任何当朝的执政官。

这其实是最早期的“廉政公署”机构。

也是皇帝正式认可的,纪律监察局。

因而,此后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

在宋朝,科举对于政治来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民间,人们对科举选士十分重视。

毕竟经过科举,成功进入国家政体管理以后,个人获得的荣耀也是前所未有的。

田志光于是说,宋朝推行文官政治,其必要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科举。

宋朝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应试入仕。

同时,宋朝增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皆为“天子门生”,荣耀无比。这种制度一直援用到满清末年......

所以宋朝读书风气浓厚,以文为贵的思想深入骨髓。

宋代《神童诗》开篇就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推送文化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科学文化的发展,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造船技术以及诗词书画等领域,硕果累累,......而且在当时全世界文化领域中,华夏文明遥居世界前列。

为削夺地方兵权,宋太祖用高薪礼待士大夫。

不仅给予优厚的待遇,还曾立下誓言,不许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这也是刑不上士大夫的说法。

但是后来的贪官,也把这个意思领会错误,以为自己有高官,有人罩着,虽然缺德行,亦不可能被法律制裁......、

这种不缺官,不缺钱,不缺女,不缺地的人,他缺德......

最终贪官就不说了,没一个好下场的,毕竟它不属于士大夫之流。

所以也就不要牵强附会,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不得了的东西。

据史料记载,以宰相、枢密使为例,“有正俸,有禄栗,有职钱,有从人衣梁,又有冬春服,冬陵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一百斤。此外复有茶酒厨料、薪蒿炭盐……米麦羊口各项,至外官有公用钱,有职田,有茶汤钱,又有添给”。

官吏退休后,“又有祠禄,为退职之恩礼”。

若非犯了谋反之类的重罪,宋朝诛杀士大夫的事情并不多见。

苏轼因“乌台诗案”曾被捕入狱,多亏了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政策,才逃过劫难。(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网游之NPC人生零一队长河图洛书圣光下的死亡领主天云帝尊夺旗末世之植物金属大师重生之老子是皇帝猎命君王两极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