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蛮族战皇 >蛮族战皇

第44章 太祖之治

历史发展到公元1601年,也就是大**万历二十九年。

作为东北和北部草原地区,迅速被女真族统一的一个强大民族,它势必需要一种一致对外的战争,来达成利益和权力的集中与统一。

在大**风雨飘摇之际,边关守将庸碌无能之时,守军士兵人心不齐,**内部各种争斗不断,东南海滨还有倭寇骚扰之际......

努尔哈赤由此创建满清八旗。

其实创建满清八旗,从政治角度来看,就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皇权,维护贵族的一种统治手段。

此前我的蒙古草原是成吉思汗,成功的用千户制度达成了政治上的领导与统一。

但是创建满清八旗看到千户坐大以后,很容易变成地域军阀集团,建立自己的国中之国。

而创建满清八旗制度,是不是和蒙古千户制度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呢?

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系由来已久,事实上此刻的女真民俗,壮者皆兵,素无其它徭役,平时多以渔猎为生。

每逢作战或行猎,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师,以十人为一伍,以一人为牛录额真,总领其余九人,负责各方动向。

努尔哈赤起兵正是利用女真人这种传统的狩猎组织形式。

牛录额真也成为建州女真治下的官名之一,起初总分为环刀、铁锤、串赤(铁丳皮牌)、能射四军,成为后来创建旗制的基础。

随着努尔哈赤的对周围各部的兼并,其兵马越来越多,到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最终吞并乌拉以后,对属下人马进行一次整编。

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管理,并以黄、白、红、蓝四色为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的领地更是辽阔,部族规模更为扩大,于是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参领事实统领着1500人。

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都统事实统领着7500人.

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之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旗的数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八旗,分长甲、短甲、巴雅喇三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

此后随着女真部势力的进一步扩张,接下来的满清王朝几代统治者,对旗制又有所改进,但八个旗这一数目,为了遵循祖制,而未再有任何变动。

除了军事外,八旗制度还兼有行政、生产、司法、宗族诸职能。

努尔哈赤创制八旗,各旗使均来自不同民族与地区。

这使得原本民心、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就此能协调编制,整合为一个组织纪律性很强的社会整体,增强了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成为了努尔哈赤成就霸业的一把利刃。

一但战事一起,他只要找各旗的旗主贝勒上来议事,提领各部兵马都很快捷,还没有人数和军备准备上的问题。

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准军事编制。

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准军事制度化,能高效能投入战争的战斗编制。

此前的王朝战争,都是临时召集的乌合之众,人数有多少,后勤准备的不协调,军士装备的不统一,这都是历来统治者不懂得正规化军事编制的一种作为。

到了努尔哈赤这里,女真部才做到了军团随时能战,战时有制的高效能。

即使成吉思汗也没有做到他的这一种军事编制合理。

毕竟成吉思汗攻打西部国家,他的部队从下令召集和到位,都是以几个月来论时间的。

在当时的军事与外务上,努尔哈赤制定了具体的方针、政策和策略。

当时的努尔哈赤针对草原各部的特性,采取了"恩威并行,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即以抚为主,以剿相辅的战争方略。

其具体内容体现有三:

一为抗拒者杀,俘获者为奴。因纳殷部七村诸申降后复叛,据城死守,"得后皆杀之"。这就是让多变的一个民族就此在历史中消失的一种调调。

额赫库伦部女真拒不降服,努尔哈赤遣兵攻克,斩杀守兵,"获俘一万",灭其国,"地成废墟"。这就是严格贯彻他的"逆我者亡"的战争策论。

看起来残忍无道,但是总比遗留后患,不断打仗不断死更多人好。

二是降者编户,分别编在各个牛录内,不贬为奴,不夺其财物。原是部长、寨主、贝勒、台吉,大都封授官职,编其旧属人员为牛录,归其辖领。

这样就把敌人渐变为他的民众,有了民众,社会才有创造物质的基础。事实也彻底的解决了各民族的内部矛盾。

三为来归者奖。对于主动远道来归之人,努尔哈赤特别从厚奖赐。当他听说东海虎尔哈部纳喀达部长率领一百户女真来投时,专遣二百人往迎,到后,"设大宴",厚赐财物,"为首之八大臣,每人各赐役使阿哈十对、乘马十匹、耕牛十头",以及大量皮裘、貂帽、衣、布、釜盆等物。

他的这一种向心力的作为,无论是不是作秀,当时都使得北部很久以来没有被真正统一的草原各部,得到了一种能被统一的决心。

努尔哈赤还采取了正确的用兵策略,一般是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逐步扩大。

他积极争取与蒙古联盟,尽力避免过早地遭到**的打击,直到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发动叛乱以前,他都没有受到明军的征剿。

这一种避实就虚,趁机扩大部族实力的战略,极大地有利于统一女真事业的顺利进行。

在战争过程中努尔哈赤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指挥才干。毕竟它看了很多古代的军事类书册,并且在战争中应用到了实处。

他长于用计,重视保密,多谋善断,议即定,定即行,出兵犹如暴风骤雨,迅不可挡,经常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

这都是他经过历次战争实践,最终得到战争利益与好处的真实回馈。

努尔哈赤兴起后,他的身边可以说时强敌环视,一个个都强大过它。

历史上的蒙古部和女真部有世仇。这个可以通过前卷,对蒙古部的崛起去了解。

对蒙古努尔哈赤采取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也不同于金代女真皇帝的做法。

他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辖治。

他彻底我的融合蒙古部的作为,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和说法,而是用一系列的分化瓦解,事实是全方位的同化策略。

只要一直是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围猎、赈济、朝觐(jìn)、重教策论在推行,蒙古迟早再也看不到独立的蒙古部了。

后来的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

才有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即等于在草原上修了一道长城。

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经始者就是努尔哈赤。

在历史的战略眼光来看,努尔哈赤比汉人曾经的历代皇帝,即使是早期的***也要高明很多。

至少在得到民心,统一各民族的策论思想上,努尔哈赤胜过秦皇汉武,也不怪他的草原蛮族大军,能事实统一南部中原,坐下治理汉民属地数百年。

这不是没有天理的,而是事实有道理存在的。(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网游之NPC人生零一队长河图洛书圣光下的死亡领主天云帝尊夺旗末世之植物金属大师重生之老子是皇帝猎命君王两极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