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蛮族战皇 >蛮族战皇

第16章 朝中党群

公元68年深秋。

大明宫外秋风瑟瑟,落叶枯黄......

在皇帝病重,多日不起之时,北部长城,边关守将此刻八百里加急,发来军情告急文书,催促朝廷救兵,需求粮草和军备......

虽然大唐数次派兵征讨,突厥人几度反复,但是这个北部边疆的战乱亦是五六年一小打,十年一大战,历来就没有平静过。

此刻代高宗临朝的武皇后是站在龙椅前等了半天,只是看到大唐的几十位将军,在哪里相互争吵,说自己的过往有如何的功勋,想要争取这一次出兵突厥的主帅。

文官只是在一边窃窃私语,都不敢加入这种争夺很激烈的朝堂兵权之争。

我突然出列,大声说:“臣有本奏。我保举薛仁贵,此人要是能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骨咄禄部于云州,那么突厥之乱可平息。”

此刻的皇后武媚娘,是眼光从群臣身上看向我,然后微笑着说:“司马大学士上官朗的建议正和我意。我怕就命薛仁贵前去领兵。”

此刻基本上排在武将末尾的薛仁贵是惊愕得无与伦比。

他不过是一个少将军衔,如何堪当大将军之职务?

这等于是直接官升上三级,还给了最大的元帅称号。

搞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论资格排辈的形式,当时已经是成为了习惯。这也是此后1400多年封建帝制的习惯。

很多人都被这种突破常规,扰乱所谓纲常的举措惊呆了。

这朝中还有二十几位上将,还有七十几位中将,两百多位少将,什么时候轮到区区的薛仁贵?

所以很多人恶毒的眼神齐齐的看着我,我后背的朝服温度大概只有000多度......

毕竟这种晴天霹雳一样的决定,使得满朝上千的大唐朝官,都是面面相觑。

此前一分钟......赵国公长孙元翼身边,一群太宗皇帝凌烟阁派党羽有60多人,围在那里,在筹划如何保举自己的人上位。

在朝中,除了权臣还得有兵权在手。没有文武大权的话,这个小集团不构成势力......

赵国公长孙元翼就是前面丞相长孙无忌的孙子。

此前长孙无忌任丞相时就诸多的朝中争斗。

但即使是皇帝的最佳宠臣,他的结果又是如何?

贞观元年(6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因为他在太宗登基时,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勋臣,又加上他是国戚,还深受太宗礼遇,能够出入太宗卧室。

这种待遇是普通的臣说没有......毕竟这是兄弟与手足般的感觉。

同年七月,唐太宗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

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此后怕此人借着机会罗置党羽,扩展私家势力,这样对太宗的管理不是很好。

唐太宗居然信手将密表递给长孙无忌去看,以表明君臣无猜之意,又召集群臣,当众表示对无忌的信任。

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

他也是真心的这样想。毕竟财富可以说几辈子享用不尽,功德自在人心,荣耀事实彰显。

可是身边一群急着想上位的群臣,那一个不看在眼里、妒在心里、痒在骨里......

长孙皇后也知道此刻朝堂上群臣议论鼎沸......亦为之极力劝说。

于是唐太宗也是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年),唐太宗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

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

唐太宗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并没有看是血亲我的事实,其实这也是对的,应该是谁的公德,就是谁的。

这个不看脸,也不看亲属关系,在朝就是看一个东西,德政和功绩。

文官看德政的治理,武将看阵战的功绩。

这个有什么怕人议论的?

那些小人看见别人拉屎,他自己菊花就会痒的货,你想他没有意见和想法,这是不可能的。

可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

唐太宗于是在奏报上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辅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这可谓是事实存在,实至名归的表彰,有什么可推辞的?

唐太宗为了表示自己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无忌的佐命之功。这是唐太宗对手下股肱之臣的一种感怀。

其实君臣都能做到这样礼让和信任,这国家本应该更加繁荣昌盛才对。

贞观十一年(67年),唐太宗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

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

当时的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他在陈诉中诚恳的说道:“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才得到如今的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

唐太宗叹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罢。

其实这也是长孙无忌为臣的一种智慧,他岂能不知道这是恩惠,他故意装着很小家气,使得这份厚礼能退回去。

自然我敢说,很多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的后人,此事后都很嫉恨和埋怨他的说话。

世袭难道不好?子孙有了封地,世袭官位,此后这些都有了。

贞观十六年(64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这些还不是太宗皇帝表彰他们这些大臣功勋的一切。

贞观十七年(64年),唐太宗请国画大师,出手丹青,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

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唐太宗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按照道理,这长孙无忌应该是儿孙满堂,家族世世代代,福禄享受不尽的事实。

贞观二十年(646年),长孙无忌与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

公元647年,长孙无忌又遥领扬州都督。

一年后,中书令马周病逝。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它事实上有了朝中大权,事实还有了地方行省的兵权和经济大权......

毕竟祸事躲不掉,好事命不长......

长孙无忌还是被人设计,被一群人事实给诬陷,最终给害死了。(未完待续)

相关推荐:网游之NPC人生零一队长河图洛书圣光下的死亡领主天云帝尊夺旗末世之植物金属大师重生之老子是皇帝猎命君王两极战记